这学期开始学习程序结构力学(Programming Structural Mechanics),课程使用的主要语言为Fortran90,关于Fortran的传奇之处早有耳闻。一下是两段非常著名的短文,当然是英文的,我会尝试翻译这两篇短文。
下面记录一下在Windows环境下配置Fortran编译环境的步骤。
可选的有CVF6.6(COMPAQ Visual Fortran),最新也是最后的一个版本。IVF(Intel Visual Fortran),推荐安装CVF。这种集成的IDE上手比较简单,基本没有什么问题。
另外,课程要求编写的程序必须通过ELF90(Essential Lahey Fortran 90)编译通过,这是更严格的一个Fortran90的子集。可以下载编译器安装,比较简单,之后记得添加环境变量,应该也不会有问题。
书签,即Bookmark,紧跟着Internet的出现,万维网的出现使得互联网网页的数量飞速发展,为了在这样一片广阔的世界中生存,你需要利用书签来帮你记住有兴趣的网页,以备后来需要。下面简单回顾一下个人对于书签的认识。
首先定义一下书签的概念进而对其进行分类。个人认为存在这样两类书签,一是站点的地址,即各个网站的首页或者入口。此种书签的意义在于使得我们能够方便地进入某一网站,接下来讨论的都是此种意义的书签,即传统意义上的书签。其二,特定页面的书签,例如某个网站里面的某一特殊页面,某个博客里面的某篇文章,这样的书签一般是记录以供稍后打开阅读,正式由于此种书签的存在,有了现在很火的待阅类服务,例如Instapaper,Pocket等等,关于此种书签的讨论放在另一篇文章中。
最早的概念是收藏夹,IE的收藏夹,当时的方法是重装系统前手动备份,之后再导入数据。安装其他浏览器时,一般会自动导入IE的links。
上大学的时候,接触到搜狗浏览器,因为教育网上外网(国外网络)需要支付价格高昂的流量费,搜狗的智能代理可以解决一部分浏览国外网站的需求,因此果断投奔搜狗浏览器,上网加速与双核的噱头的确吸引了很多人。搜狗让我知道的是原来书签是可以同步的,当时还特地整理过书签,十几个分类,几百个网址,无论是重装还是用图书馆的电脑,账户同步数据的确很方便,极大了提高了生产力:)。
渐渐的,当我还在从小白的队伍挣扎时,发现了chrome的速度真的是非常快,还有清新的界面(当时还没有小清新这个现在泛滥的词语),最重要的是,同步一切的能力:书签、扩展、密码、历史、cookie等等。但是,作为一个还没脱离小白队伍的小白,我的chrome之路在没有掌握一些科学上网的姿势之前,注定布满荆棘。
曙光出现在网络改革,出现在ipv6在教育网的普及,那一段时间,发现了google application engine这个伟大的产品,发现了ipv6 hosts。正式进入chrome的世界,直到现在。习惯了地址栏直接输入,渐渐冷落了书签栏,为了节省空间直接隐藏了书签栏。对于常用的网站这样没有任何问题,但是书签的另外一个作用收藏,却得不到解决,即使添加进了书签,但是因为数量众多使得即便分类明确也没办法起到“收藏”的作用。
在有意的寻求下,Google Bookmark与Delicious进入了视线,考虑到对于Google的信任以及Yahoo的日薄西山,我的选择不言自明。Google Bookmark当时还有list的功能,直接将其当作书签的文件夹分类用了,可惜后来背大扫除清理掉了,只能将每个条目加了标签勉强使用。目前个人的收藏方式是,通过chrome的Google Bookmark扩展来收藏网页,加上标签。存在的问题是仅仅限于收藏这一步,至于后来再去看这些收藏的好的机制并未形成。这个问题我在最后会进一步说到。
我和书签的关系本该到此告一段落了,这里还想在就书签收藏社会化这个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,社会化这个词在web2.0时代说的很多,简单来说就是分享书签,将自己的收藏分享给好友。其实我对于这个本来是很看好的,所以在得知deliciousyahoo出售后,还颇感遗憾,高兴的是有人接手了,而且大幅度改版,且在不久后推出了中国版的delicious,即美味书签【mei.fm】,我发现其居然不支持书签导入,整体感觉就是一个图片分享网站,且与国际版账号数据不想通,遂放弃。有一段时间我尝试了一下国际版的的delicious,虽然也有chrome的扩展,但是速度实在太慢偶尔还没隔在长城的另一边,和谐中国基本不能使用,故而放弃。
因为对于firefox不是特别感冒,当然这完全是个人原因,在我心里,Firefox与Chrome基本处于同一高度。由于对于Google的感情以及前一段时间Firefox的疯狂更新导致插件兼容性问题,我至今一直是一名坚定的chromer。提到firefox是因为想介绍一下跨浏览器书签同步工具xmarks,xmarks的用户还是很多的。其主要作用是用第三方的服务来管理书签,之后再同步到浏览器,集中管理可以摆脱对于浏览器的依赖以及跨平台的问题,值得推荐。但是对于单独使用chrome或者firefox的话,个人觉得没什么大的必要去使用xmarks,因为浏览器自身的同步服务已经做得非常完美。
目前来看,我的解决方案是Chrome,Google Bookmark,最让我深恶痛绝的是Google为什么不将Chrome的书签与Google Bookmark合并?希望以后Google能够合并这两个产品,这是无数用户的呼声。收藏的问题我现在是这样解决的,对于看到的个人博客,先添加进Google Bookmark的blog标签,再看其内容利用Google Reader订阅RSS,对于文章一般是利用Instapaper或者Evernote收藏,普通网页则直接按照对应标签塞进Google Bookmark。
阅读是人类获取经验知识的重要途径。本文主要针对包括Web、移动设备等平台的阅读服务或工具,简单总结并评价。
Instapaper Pocket Readability
“Read later”,“稍后阅读”或者“待阅”,这类服务从何时兴起不曾考证过,但是其流行的背景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:
目前流行的这类服务有: 1. Instapaper 2. Pocket 3. Readability 4. Klip.me
相对于Read later,还有一类阅读服务应该称之为Better Reader,即更好的阅读效果。很多网站,正文的四周充斥着广告,或者因为字体版式等原因可阅读性并不好,Better reader正是满足这一需要,自动提取出正文,进行排版字体等的优化,使得阅读更加友好。几乎所有的Read Later服务均提供这一功能,值得一提的是,Evernote也推出了一款浏览器插件Clearly满足这一需求。
Kindle到手时最先尝试的是Instapaper,真的不得不说界面非常简陋,无愧于一人公司之称。之后没再使用,因为当时没有这个需求,看书仅限于本地,推送用的也非常少。 后来渐渐体会到Read later的必要性,于是有目的的寻找起这样的服务。先后尝试的有Readitlater(现名Pocket),Readablity,Klip it,现在最终选择的是Instapaper。现在来简单比较一下各服务。
综合以上几点,考虑到与Kindle的配合使用,使用的流畅性,主要使用Instapaper以及Clearly。
对于Instapaper的使用,目前是以下方案:
对于Instapaper的使用,现在对Instapaper的文章管理十分的十分的不满,为什不支持标签?这个实在是令人蛋疼无比,尤其主要在Web使用的,希望开发者不断改进吧,Marco Arment。考虑到其个人的观点,感觉这点是不会再改进了,极简主义。
以上只是个人使用中的看法,由于部分平台体验时间不久,定会存在与实际情况不符的地方,欢迎讨论。